第02课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清新闻要素,了解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和语言特点。 2.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新闻传达的事实及新闻立场。 3.了解伦琴等伟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体会诺贝尔宽广胸怀。 【重点难点】 1.了解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和语言特点。 2.理解作者通过新闻传达的事实及新闻立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走近名人 2012年10月11日,我国有一位作家因“以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而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2015年10月5日,我国一位女性药学家因成功从植物青蒿中提取出抗疟药物——青蒿素,这种药物能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明确并出示图片:莫言和屠呦呦 2.导入新课 莫言和屠呦呦因为诺贝尔奖可谓是家喻户晓,诺贝尔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时是什么样的呢?英国最大的通讯社,也是国际性通讯社之一的路透社,曾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做出过报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消息《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 二、揭示目标 1.理清新闻要素,了解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和语言特点。 2.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新闻传达的事实及新闻立场。 3.了解伦琴等伟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体会诺贝尔宽广胸怀。 三、检查预习 1.字词积累 读准字音: 挪威(nuó) 颁发(bān) 遗嘱(zhǔ) 仲裁 (zhòng) 渗透(shèn) 诺贝尔(nuò) 巨额(é) 拨款(bō) 卓有成就(zhuó) 理解词义: 颁发:授予(勋章、奖状、证书等)。 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时对自己身后事如何处理用口头或书面形式所做的嘱咐。 建树:建立的功绩或成就。 仲裁:争执双方同意的第三者对争执事项做出裁定公断 卓有成就:形容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2.知识简介 诺贝尔于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1866年发明安全炸药。他先后在瑞典、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从事爆炸技术和合成物质研究,一生共获得350多项发明专利,积累了一笔很大的财产。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病卒于意大利。 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用他的遗产的一部分(共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存入银行,用每年的利息奖励给在过去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突出贡献的人。1968年,诺贝尔奖增设了经济学奖。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其所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有公认的权威性。 诺贝尔奖的候选对象由世界各国的科学院、大学和前获奖者推荐,每年12月10日颁发,诺贝尔奖包括一枚金质奖章、一本获奖证书和一笔奖金。 3.课文内容 诺贝尔奖主要设有哪些奖项?首次获得该奖项的是哪些科学家?各有什么成就?请根据课文完成表格。
明确:
补充提问:你还知道哪些诺贝尔奖获得者? 杨振宁(中国):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川端康成(日本):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丁肇中(美籍华裔):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杰克逊(美国):2010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补充介绍: 错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2000年,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舒乙向外界披露了“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几乎被老舍得到”的内幕。舒乙透露,在入围者到了最后5名时还有老舍,最终,秘密投票结果的第一名就是老舍。那年,瑞典方面通过调查得知老舍已经去世,于是日本的川端康成获奖。 1987、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终审名单之中,沈从文均入选,而且沈从文是1988年中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曾透露,当时学院中有强大力量支持沈从文的候选人资格。但可惜的是,沈从文于1988年5月10日去世,因此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四、审稿,理结构 1.回顾旧知 消息“六要素”和“五部分”的相关知识: 消息的“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 消息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审稿过程 如果你是报社编辑,请你从消息的要素、结构两个方面对本则消息进行审核。 活动一:审要素(提示:细读消息,从中找出“六要素”,完成下表。) 审稿表一:《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六要素”
明确: 审稿表一:《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六要素”
活动二:审结构(提示:参考课文旁批,说一说各段分别属于消息结构的哪部分,各传递了什么信息,完成下表。) 审稿表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五部分”
明确: 审稿表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五部分”
3.学习结构 活动三:探结构(提示:对照消息的各部分的信息,它们是按照什么原则进行排序的?) 明确:消息的正文部分按照事实的重要性依次递减(由主到次)原则排列。即最重要事实→次要事实→再次要事实→最次要事实。 过渡:这种由主要到次要的结构我们称之为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倒金字塔结构”。 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消息的正文部分以事实的重要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把最重要的写在前面,然后将各个事实按其重要程度依次写出来,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这种固定的结构方式有利于人们快速筛选信息,符合消息时效性强、快等特点。(出示投影和示意图) 五、点评,品语言 过渡:消息的结构特点很明显,消息的语言也独具魅力,下面我们一起来品析其语言。 1.活动一:探究写作意图 探究:最后一段交代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的分离。你觉得作者有什么用意? 明确: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来源,目的是让我们读者更清楚明白地了解,诺贝尔奖的巨额资金来源于诺贝尔发明的多种炸药所获得的巨额收入,消除了读者心中的疑问;补充说明两权分离,是为了表明诺贝尔奖的公正、公平性。 补充:公正性是权威性的基础,诺贝尔奖(特别是它的科技类奖项和文学奖)一百多年以来形成的权威性,与这一分离制度关系密切。就当时而言,诺贝尔奖只是首次颁发,特别需要强调其权威性。因为消息的篇幅限制,作者巧妙地用新闻背景来表现诺贝尔奖的公正与权威,既客观,又简洁。作者在撰写时往往在客观的叙述中隐含一些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从而对读者产生影响。 2.活动二:品味语言特点 “用事实说话”是消息的基本特征,因此消息的语言注重客观性,除此之外消息的语言还有什么特点,本文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既然被称为新闻佳作,语言自然富有更富有特点,请按要求品味下列句子,然后说说消息的语言还有什么特点。 课件出示: (1)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发现”能否换成“发明”?) 明确:“发现”是事物、现象或规律从隐藏的不为人知的状态到为众人所知的状态的过程。而X射线是一种电磁波,它是本来就存在的。所以此处用“发现”,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2)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说说“颇”的含义及作用。) 明确:“颇有建树”的“颇”在这里是“很,相当”的意思,在文中指普吕多姆在诗歌创作方面造诣很深,成果丰硕,说明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理所应当的。 (3)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体会括号和“卓有成就”的作用。) 明确:括号是补充说明的作用,体现了消息语言准确、简练的特点。“卓有成就”指贝林在血清疗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突出,用在这里表明对贝林在医学方面取得成就的认可和肯定。 (4)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选择其中的一至两词语进行品味。) 明确:“首次”“每年”“最大”这些词语体现出消息语言的准确性,而且通俗易懂。 小结:消息的基本表达方式是叙述,其语言具有客观、简练、准确、具体、朴实、通俗的特点。这是由消息这种新闻体裁的特点决定的。 出示消息的特点: (1)消息要使读者掌握最新的事件动态。(时效性) (2)消息要让读者了解事件的真相。(真实性) (3)消息要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事件的全部过程。(简明性) (4)消息为实现某种宣传需求,往往暗含作者的情感倾向。 六、拓展,悟情怀 过渡:就是这样一则消息,让人们知道了诺贝尔奖,知道了诺贝尔,诺贝尔的遗嘱里面说:“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结合下列材料,小组合作用句式说话“我看到了一个 的诺贝尔”。 材料一:诺贝尔虽然成了大富豪,可他和妻子、儿女的生活依然与过去一样,从不奢侈浪费。他经常把大笔款项捐给慈善事业,毫不吝啬。 材料二:诺贝尔多才多艺。他自幼喜爱文学,平时工作再忙碌,他也要偷闲阅读小说和作诗。他更喜欢哲学,他说:“饭可以不吃,哲学书不可不读。”正是哲学的思辨和文学的想象力,推动了他的 |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