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22课《梦回繁华》教案、教学设计

2024-9-21 18:29| 范文参考网

第22课 《梦回繁华》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明确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顺序,梳理“繁华”具体表现。

2.体会文章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领略说明文语言的典雅美。

3.感受《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和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1.明确说明文内容,梳理“繁华”的具体表现,感受《清明上河图》的价值。

2.分析文章结构层次的明晰美,领略说明语言的典雅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梦华录》展现了北宋时期汴京城繁华富庶的辉煌场景。这部电视剧取材于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文《东京梦华录》。

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日,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有一位画家也用他的画笔生动得再现了这一繁华的市井风情,这幅画就是传世佳作《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高不到一尺,却是一副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名作,它被许多鉴赏家把玩,被无数帝王权贵争夺,曾四次被偷出宫廷,五次又回到宫廷。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国宝级文物。它数经战火、历尽磨难……就是这样一幅图画,引得无数人为它倾倒。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浙江财经大学艺术系副教授毛宁的笔触去欣赏这幅画作,感受千年前的繁华。

二、知识简介

1.了解作者

毛宁,浙江舟山人,1975年12月出生。2003年6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浙江财经大学艺术系副教授,主讲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等课程。研究领域:艺术史及艺术理论。开设课程: 中外美术史、现代设计史、中外建筑史、美术鉴赏、建筑赏析。代表论著有《龙门石窟天王力士造像——兼论中国佛教艺术的本土化与世俗化》、《梦回繁华》等。

2.作品简介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名画之一,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风俗画,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记录了我国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画中有人物500多个,牲畜60多匹,船只20多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20余辆,轿8顶,树木170多棵,十分恢宏。

张择端(约1085年-1145年),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省诸城市岔道口村)人。活跃于北宋晚期。 少年时在家乡潜心读书、画画,青年时期到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游学,后改工绘事,因画艺精湛得徽宗常识,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经考试被选入翰林图画院,成为宫廷画家。张择端绘画长于楼阁建筑、舟车桥梁、市井风情,善于构筑宏人的场景与复杂多变的构图,手法写实精细,自成一家,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 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等,皆为中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3.字词积累

读准字音:

绢(juàn)   翰林(hàn)    题跋(bá)    春寒料峭(qiào)

驮(tuó)    擅长(shàn)   城郭(guō)   长途跋涉(shè)

檀(tán)    田畴(chóu)   岔道(chà)   摩肩接踵(zhǒng)

冗(rǒng)   簇拥(cù)     踏青(tà)    络绎不绝(yì)

敞(chǎng)  摄取(shè)    遒劲(qiú)   舳舻相接(zhú)

理解词义: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遒劲:雄健有力。

题跋: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题”指写在前面的,“跋”指写在后面的,总称题跋。

春寒料峭:形容初春的寒冷。料峭,微寒。

摩肩接踵: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

舳舻相接:船只首尾衔接。舳,船尾。舻,船头。

络绎不绝:(人、车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

三、活动一:赏一幅好画

1.走近名画

通过阅读《梦回繁华》,我知道了《清明上河图》的             。

通过阅读《梦回繁华》,我知道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

通过阅读《梦回繁华》,我知道了《清明上河图》的作者。

通过阅读《梦回繁华》,我知道了《清明上河图》的主要内容。

通过阅读《梦回繁华》,我知道了《清明上河图》的规模及特点。

通过阅读《梦回繁华》,我知道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2.感知课文

(1)毛宁在《梦回繁华》中是怎样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请浏览课文,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和说明顺序。

明确:

说明内容:

第1节:画卷的创作背景

第2节:画卷的作者和作品意蕴

第3节:画卷的规模及特点

第4节:画卷的具体内容

第5节:画卷的创作特点及价值

说明顺序:创作背景→作者意蕴→规模特点→画卷内容→特点价值

逻辑顺序:多角度更清晰,也契合观众赏画的规律。

(2)阅读第4段,完成本段的说明思路。

第4自然段先说“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接着是“画面中段”,描绘的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最后“画面后段”,描绘的是汴京市区的街道。全段按照空间顺序来介绍,条理清晰,直观明了。                          。

3.理解特征

(1)结合画作特点和文章题目、内容,你觉得在介绍《清明上河图》时,最应该突出哪一个方面的特点?

繁华(从题目和文章内容可知),繁华的含义:繁多、繁盛、繁杂、繁忙,华丽、华美。

(2)假如你是讲解员,你想为现场的观众着重介绍哪一方面的“繁华”呢,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

明确:

①人物繁多(不同阶层)

商人、手工业者、市民、毛驴驮队、仆从、轿乘队伍、权贵、行旅、摩肩接踵的人。

②景色繁盛(早春气息)

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调节画面的色彩和疏密、早春的气息、新发的枝芽

③商业繁华(店铺种类)

茶坊酒肆、脚店肉铺、沉檀香料

④场景繁杂(漕运拱桥)

第三自然段,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飞虹、规模宏敞、结构精美、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⑤时代繁荣(社会背景)

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文化生活十分活跃。

⑥工作繁忙(无暇一顾)

呼唤叫喊、握篙盘索、驱赶、长途跋涉、无暇一顾。

四、活动二:品一篇好文

1.比读探究

朗读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从说明内容和语言表达效果方面探究其异同点。

语句一:长卷为淡墨设色绢本,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绘人物五百余(一说八百余,恐怕还得仔细盘点),牲畜近百,树木近二百,洵为中外绘画史上皇皇巨制。

——虞云国《清明上河图》与《东京梦华录》

语段二: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毛宁《梦回繁华》

明确:

同:两段都是整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内容,都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介绍了画作最基本的信息。除此之外,

异:语段一用一句话概括了画作的主要内容,即“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这句话帮助读者“一眼”把整幅画尽收眼底。语段一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画作比作乐章,把视觉转换为听觉,形象地表现了画作的宏大、优美,富有变化。

这样的语言,使文章使画作平添了音乐美、动感美。

2.品味探究

为了让解说的语言更生动典雅优美,有文化意蕴,文章在说明方法和语言表达方面还有哪些特色?

明确:

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和四字词的大量使用,不仅有点有面,有景有情、有疏有密、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生动形象地再现社会生活,而且概括力强,符合有厚重文化味的《清明上河图》繁华的特点,也满足宋朝流行“四六文”文风的特点,具有典雅美、音律美、文学美、文化美、历史传承美、厚重美。

展现四字词:

疏林薄雾 农舍田畴 春寒料峭

长途跋涉 舳舻相接 一应俱全

无暇一顾 无所不备 摩肩接踵

罗帛布匹 沉檀香料 香烛纸马

握篙盘索 呼应相接

据此引导学生总结本文语言典雅的具体表现:

①四字词语的大量运用。

②巧用打比方说明方法。

③着重摹状貌说明方法。

五、活动三:思一场梦境

过渡: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什么不叫《清明上河图》、《汴京繁华》,而是《梦回繁华》呢,“梦回”的背后有什么深意呢?请同学们深入文本,去发觉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

1.作品时代背景

张择端生活的时代背景:

政治上:宋徽宗继位之初,重用蔡京,蔡京得势后,开始了自己的专权之路:①培植党羽,把控朝政;②收拢国家人事选拔、财政管理大权;③停止用科举取士的方法。

经济上:【重税】除去农业上的苛捐杂税外,宋徽宗听取了蔡京竭天下财富用于享乐的建议。商业和农业上的重税,加深了民众对蔡京和宋徽宗的不满。

外交上:宋徽宗在位期间,是北宋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当时发生了两件大事:联金灭辽和靖康之变,宋朝还需要额外支付金国一大笔费用。

思想上:宋朝的君王们推崇“重文轻武”思想。

明确:阅读提示中写到:有学者认为这幅画有揭示社会问题、劝谏宋徽宗之意,表现了画家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画面背后还蕴含着繁杂的历史内涵,值得我们思考。

2.寻找“梦回”密码

(1)阅读材料一、二,了解画中“梦回”的密码

材料一:这幅画中的两个片段:①一座城楼,城门大开,人来人往。这是城门重地,按道理应该是士兵林立,戒备森严。但我们却见不到一个守卫的士兵,可见城防缺失,守备松懈,军事薄弱。②几个人手扶栏杆远眺,两个孩子衣衫褴褛,伸手向他们乞讨,但面对的却是斥责或无视。

材料二:全段中心段的情节是即将平息的一场交通事故,这起严重险情的直接责任者是几个纤夫。当时船工们正在船顶上吃饭,纤夫本应该在离拱桥一定距离时停止拉纤,并招呼船工放下桅杆,他们却一直埋头拉纤到拱桥底下,拱桥上下的行人发现了险情——桅杆迎面而来,大声呼救……

——余辉《故宫里藏画的故事》

(2)结合时代背景和以上材料,朗读第4课,抓住字词解读文中“梦回”的密码。

①画卷中段主要关注船工、纤夫和船夫等底层人物。作者用“沉重”一词写出 “粮包”的重量,写出船工的辛苦;“逆水行驶”写出纤夫们的艰辛;“聚集围观”写出世人的好奇和冷漠;“无暇一顾”除了生活忙碌之意,也淡淡透露出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世人心态……这一组底层人物的逼真刻写,道出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艰难生活的同情。

②“赶集的乡人”“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和“长途跋涉的行旅”之间构成了一种比照关系,而比照点则聚焦于三类人群的代步工具:长途跋涉的行旅是 “骑驴而行”以驴子作为代步工具;赶集的乡人是“驱赶着”“毛驴驼队”没有代步工具;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是被众多仆从簇拥的乘轿者把人像驴一样当做代步工具。这样聚焦于身份差异与代步工具的不同,意在凸显社会阶层的不平等。

③乍一看,这座桥容易给人以“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的宏大精美感觉,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北宋京都的繁华。但是夹在“规模宏敞”“结构精美”“宛如飞虹”这些表达宏大绚丽意义词语之间的却是“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暗示北宋巨大的危机。

小结:《梦回繁华》认为,《清明上河图》所呈现的繁华充其量不过是热闹场面掩盖重大危机的虚假繁华,而社会阶层的分化则是贯穿“繁华”始终的一条暗线。这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其“写实性很强”,除却文章所言“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京的记载完全一致”,还应该有其言外之意,即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国运危机。《梦回繁华》结尾水到渠成给出了这样的结论:《清明上河图》“不是一般的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

3.挖掘“繁华”深意

文章的题目为什么不叫《清明上河图》、《汴京繁华》,而是《梦回繁华》呢?

明确:

“梦回”二字揭示了盛世“繁华”背后的危局,隐含着创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盛世的感叹,对家国的热爱,对故土的留恋。

①南宋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回到当年繁华太平年代的强烈愿望;

②表达了我们对我国古代繁荣的经济、文化的热爱和赞美;

③让我们回忆古文明的灿烂,希望我们继承并弘扬这种盛世繁华。

六、课堂总结:传一种文化

这节课,我们不仅在语言实践中,学习了清晰、生动、深刻解说一幅画的方法,而且在繁华的琳琅满目的大语文宝库中,拾取了一颗璀璨的珍珠——那就是文艺性说明文。她语言生动典雅,主题丰富深刻,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不管是优秀的绘画作品,还是生动的文艺说明文,都是我们繁华的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都值得咱们每一位去继承和传播,让他们焕发新的生命,使中华之繁华,共此文物而长存。

七、布置作业

1.积累“读读写写”字词。

2.推荐阅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来自:综合网络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 fanwencankao.com 手机版 范文参考网 ( ICP备2024047168号 )

Email:fanwencankao@163.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