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的关键节点,面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大潮,本人始终以***思想为指引,将开好民主生活会作为政治体检的“透视镜”、党性锤炼的“磨刀石”、作风整饬的“手术台”,严格对照***若干准则,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开展思想扫除,以自我革命的精神进行灵魂叩问。通过系统学习夯基铸魂、多维调研把脉问诊、深刻剖析追根溯源,既在回望整改成效中校准坐标,更在直面现实问题中砥砺初心,力求把“问题清单”转化为“行动指南”,让“整改答卷”对接“时代考题”。现将对照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对2023年度民主生活会问题的整改情况 (一)在思想淬炼中筑牢政治忠诚,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 上一年度民主生活会后,我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直面查摆出的“理论学习碎片化”“政治站位高度不足”等问题,着力构建“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整改闭环。坚持把***思想作为案头卷、枕边书,系统研读***原著原文,在逐字逐句的咀嚼中补足精神之钙。针对“学用两张皮”现象,建立“理论研学—专题研讨—实践转化”三阶递进机制,围绕新发展理念组织专题研讨6次,形成“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等3项实践成果。特别是在肃清流毒影响工作中,通过“案例警示+政治体检+思想溯源”组合拳,彻底清除思想上的模糊认识和行动上的温差落差。 (二)在作风锤炼中校准行动坐标,以“绣花功夫”织密整改网络 针对“调查研究浮于表面”的问题,创新实施“蹲点式调研+穿透式解剖”工作法,先后深入乡村振兴联系点开展“同吃同住同劳动”活动,在田间地头捕捉到群众对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推动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针对“攻坚克难劲头不足”的短板,建立“重点任务领办制”,主动包保困难企业复工复产,通过“政策直通车”“服务专员制”等举措打通惠企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在修复净化政治生态中,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建立“政治生态分析研判”季度例会机制,推动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 (三)在纪律锻造中扎紧制度篱笆,用“长效机制”巩固整改成果 聚焦“一岗双责”落实不到位问题,构建“四责协同”机制,制定全面从严治党“三张清单”,开展廉政风险点“大起底”专项行动,排查出重点领域风险隐患12类,完善制度规范8项。针对“日常监督宽松软”现象,创新“嵌入式监督”模式,在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等关键环节设置“监督哨”,运用“第一种形态”开展提醒谈话23人次。在持续修复政治生态中,牵头建立“政治素质档案”,将干部在重大斗争、关键时刻的表现纳入“政治画像”,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导向。 (四)在能力历练中提升斗争本领,让“整改成效”转化为发展动能 着眼“改革创新魄力不足”问题,主动对标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在政务服务改革中推行“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实现32个高频事项“一件事一次办”。针对“为民服务温度不够”的差距,开展“走流程、坐窗口、优服务”活动,推动解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社区养老服务站建设等民生实事15件。在肃清流毒影响工作中,注重做好“后半篇文章”,组织编写《警示教育案例汇编》,开展“以案促改大家谈”活动,推动党员干部在思想交锋中筑牢防线。 (五)在精神修炼中涵养政治品格,用“初心使命”照亮整改征程 针对“斗争精神有所弱化”的问题,主动请缨承担改革试点任务,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中探索形成“三权分置”经验做法。围绕“密切联系群众不够”的短板,建立“民情日记”制度,全年记录群众诉求87条,办结率达96%。在政治生态净化工作中,带头过好双重组织生活,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在“红脸出汗”中增强政治免疫力。通过建立“整改成效回头看”机制,推动12项整改措施转化为常态长效制度,真正实现“整改一个问题、完善一套制度、堵塞一批漏洞”。 二、对照“四个带头”查摆的主要问题 (一)带头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方面存在的问题 作为党员干部,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但对照更高标准仍存在差距。一是政治判断力有待提升,面对复杂形势时未能完全做到“见微知著”。在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过程中,有时存在“等文件、靠指示”的惯性思维,对政策背后蕴含的政治考量领悟不深。二是政治敏锐性不足,对“茶杯里的风波”警惕性不够。在意识形态阵地管理中,对个别同志在非正式场合的模糊言论未能及时亮明态度,存在“老好人”思想。三是斗争精神有所弱化,在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时存在“投鼠忌器”心理。面对历史遗留的复杂矛盾,有时过度强调“稳字当头”,缺乏“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锐气。四是肃清流毒影响仍有薄弱环节,在警示教育中存在“雨过地皮湿”现象。虽然组织开展了专题学习,但将反面典型“活教材”转化为“清醒剂”的深度不够,个别干部仍存在“看客心态”。 (二)带头增强党性、严守纪律、砥砺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始终把锤炼党性修养作为终身课题,但自我革命精神还需强化。一是党性修养“温差”犹存,参加组织生活存在“身份切换”现象。作为领导干部参加所在支部活动时,以普通党员身份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辣味”不足,示范效应未充分显现。二是纪律执行存在“弹性空间”,落实民主集中制仍有提升空间。在讨论“三重一大”事项时,对班子成员意见的倾听吸纳不够系统,存在“先入为主”倾向。三是作风转变尚未完全“破茧”,调查研究存在“盆景式”倾向。在基层走访中习惯按既定路线“看样板”,对背街小巷的民生痛点捕捉不够精准,提出的解决方案有时“水土不服”。 (三)带头在遵规守纪、清正廉洁前提下勇于担责、敢于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 坚持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但干事创业的闯劲韧劲仍需增强。一是担当作为存在“选择性”倾向,面对改革攻坚任务时存在“路径依赖”。在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中,有时过度强调“等顶层设计”,对基层首创经验的总结推广不够主动。二是创新突破存在“天花板”现象,破解发展难题时“工具箱”不够丰富。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满足于完成“规定动作”,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服务效能的探索相对滞后。三是风险防控存在“木桶效应”,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方面制度供给不足。虽然建立了容错纠错机制,但对“三个区分开来”的实践运用不够精准,个别干部仍存在“洗碗越多摔碗越多”的思想顾虑。 (四)带头履行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 坚决扛起管党治党责任,但压力传导的“末梢效应”尚未完全显现。一是责任链条存在“虚化点”,对分管领域党风廉政建设满足于“签字背书”。在廉政谈话中多以原则性要求为主,结合岗位特点的个性化警示提醒针对性不强。二是监督执纪存在“宽松软”,运用“第一种形态”时存在“高举轻放”现象。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多以口头提醒代替严肃批评,未能形成足够震慑。三是压力传导存在“衰减层”,在干部教育管理中有时“一岗双责”落实不到位。对年轻干部“八小时外”的监督手段较为单一,廉政家访等制度执行存在形式化倾向。 (五)在对照反面典型案例举一反三方面的问题 虽然注重以案为鉴,但标本兼治的成效仍需深化。一是案例剖析存在“浅表化”倾向,满足于完成警示教育“规定动作”。在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对照检查时,多从工作层面分析原因,触及灵魂的思想交锋不够充分。二是警示教育存在“同质化”现象,未能精准匹配不同岗位风险特征。在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时,未能针对关键岗位开展“定制化”教学,震慑效应的穿透力不足。三是制度防范存在“滞后性”短板,对新型腐败变异形态研究不够深入。在工程建设、招投标等重点领域,防控措施更新迭代速度跟不上形势发展,存在“牛栏关猫”风险。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