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参考网 网站首页 计划策划 查看内容

2025年xx城市管理局普法工作计划

2025-3-24 20:04| 范文参考网

  为深入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要求,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法治化水平,增强执法队伍专业素养和市民法治意识,结合2024年工作成效及存在问题,现制定2025年普法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围绕“法治化、精细化、全民化”管理目标,坚持“执法普法并重、内外联动共治”原则,以普法促规范、以普法强服务、以普法聚民心,为城市管理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二、工作目标
  执法队伍法治能力提升:实现执法人员年度法律培训覆盖率100%,规范执法流程达标率95%以上,执法投诉率同比下降30%。
  市民法治意识显著增强:重点领域普法宣传覆盖率达90%,市民对城市管理法规知晓率提升至85%,主动参与城市治理率提高20%。
  法治实践效能优化:建立典型案例指导库,推动执法与普法深度融合,行政复议和诉讼案件数量同比下降15%。
  三、重点任务与具体措施
  (一)夯实执法根基,打造规范化法治队伍
  分层分类培训体系
  开展“季度法治大讲堂”,邀请法律专家、法官、律师围绕《行政处罚法》《城乡规划法》等核心法规授课,每季度至少1次。
  组织“模拟执法擂台赛”,通过情景演练、案卷评查、瑕疵案例复盘,提升执法实务能力,全年覆盖全体执法人员。
  编发《城管执法操作指引2.0》,细化占道经营、违建拆除等高频执法场景流程,确保执法程序规范化。
  执法监督闭环管理
  推行“一案一评查”制度,通过智慧城管系统随机抽查执法案卷,重点检查取证规范、法律适用、程序合规性,整改率达100%。
  设立“执法红黑榜”,每月通报优秀案例与问题案例,结果纳入个人绩效考核,倒逼执法质量提升。
  (二)创新普法形式,构建全民化普法格局
  精准化普法矩阵建设
  线上平台:依托“xxx城管”公众号、抖音号,推出“以案释法”短视频专栏,每周发布1期典型案例解读,结合热点问题开展直播答疑。
  线下场景:在示范街区、严管区设置“普法驿站”,发放《市民守法手册》,增设互动式法规问答机,实现“即查即学”。
  定向宣传:联合教育部门开展“城管法规进校园”活动,设计漫画版《中小学生城管知识读本》;针对商户群体,制作《门前三包责任清单》口袋书,发放率100%。
  沉浸式普法实践
  举办“城市管理开放日”,邀请市民代表、商户参与执法体验,开展“你举报、我执法”互动行动,全年不少于6次。
  打造“法治文化主题公园”,通过法治长廊、趣味答题墙等载体,将普法融入市民生活场景。
  (三)深化法治协作,完善联动化普法机制
  部门协同共治
  联合司法部门建立“城管普法讲师团”,深入社区、企业开展巡回宣讲,全年覆盖50个重点社区。
  协同市场监管、环保等部门开展“综合普法专项行动”,针对露天烧烤、噪音扰民等跨领域问题,提供“一站式”法规咨询服务。
  社会力量参与
  培育“市民普法监督员”队伍,招募志愿者参与普法宣传、执法监督,定期组织培训并颁发聘书。
  与律师事务所合作设立“公益法律服务站”,为市民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化解执法矛盾纠纷。
  (四)强化数字赋能,推动智慧化普法创新
  普法数据平台建设
  在智慧城管系统中增设“普法数据库”,整合法律条文、典型案例、执法指南,实现执法人员“一键查询”。
  开发“普法积分小程序”,市民通过参与答题、举报违法获取积分,可兑换便民服务或礼品,提升参与积极性。
  智能普法工具应用
  试点AI普法机器人,在政务大厅、市民广场提供24小时智能法律咨询,精准识别高频问题并生成普法报告。
  运用大数据分析市民投诉热点,定向推送《垃圾分类须知》《文明养犬指南》等普法信息,实现“需求导向式”宣传。
  四、实施保障
  组织保障:成立局普法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牵头落实,法规科统筹协调,各科室、中队明确责任分工。
  经费保障:设立普法专项预算50万元,用于活动开展、资料编印、数字化平台建设。
  考核评估:将普法成效纳入年度考核,每月督查通报进展,开展市民满意度调查,确保普法实效。
  五、时间安排
  第一季度:完成普法方案制定、讲师团组建及线上平台升级;
  第二季度:启动“法规进社区”“开放日”活动,上线积分小程序;
  第三季度:开展执法擂台赛、校园普法,推广AI普法机器人;
  第四季度:总结评估,形成典型案例库,发布年度普法报告。
  2025年,xxx城市管理局将以普法工作为抓手,推动法治思维融入城市治理全过程,实现“严格规范执法”与“全民自觉守法”双轮驱动,为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城市贡献城管力量!
  xxx城市管理局
  2025年xx月xx日
来自:范文参考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 fanwencankao.com 手机版 范文参考网 ( ICP备2024047168号 )

Email:fanwencankao@163.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