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技迅猛发展与产业深度变革的浪潮中,低空经济作为极具潜力的新兴经济形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创新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它以低空空域为依托,借助各类航空器开展低空飞行活动,深度融合多个领域,展现出强大的活力与广阔的前景。 一、低空经济:崭露头角的经济新势力 低空经济是以低空空域为依托,以航空器为主要载体,涵盖载人、载货和其他作业等各种低空飞行活动的综合经济形态。它具有辐射面广、产业链条长、成长性和带动性强等特点,在拉动有效投资、创造消费需求、提升创新能级方面具有广阔空间,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引擎。 近年来,我国低空经济发展迅速,政策环境持续优化。2010年我国正式提出 “低空经济” 概念,此后相关部委构建体系化政策规范行业管理。2021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低空经济纳入国家发展规划,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其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更是多次被写入重要文件,国家发展改革委还新增 “低空司” 。在国家政策引领下,各地积极响应,近30个省份将发展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或出台相关政策,多地设立产业基金支持发展,呈现 “因地制宜、百花齐放” 的景象。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低空经济产业链已初步显现,在巡线巡查、农业植保、应急救援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中国民航局预测,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更有望达到3.5万亿元 。2024年低空经济领域投融资活跃,相关企业数量持续增长,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民用无人机专利技术领先全球,众多企业在eVTOL领域积极布局。 二、eVTOL:低空经济的 “潜力之星” 在低空经济的众多产业形态中,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凭借起降方便、电气化、低噪音、巡航效率高、保障要求低等优势,成为备受瞩目的新兴赛道。2023年中国eVTOL产业规模达到9.8亿元,同比增长77.3%,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95亿元。 资本市场对eVTOL青睐有加,小鹏汇天、亿航智能等企业获得大额融资,众多初创型科技企业、传统汽车和飞机厂商以及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该领域。在研发方面,eVTOL企业为实现商业化加速研发,相关标准也在不断完善,多款样机成功首飞。目前eVTOL产业链尚未完全成熟,部分零部件依赖新能源汽车和航空产业链,但这也为产业融合发展带来机遇。 三、低空智联网:夯实低空经济发展基础 低空智联网作为低空基础设施的关键部分,是以地面网为主、卫星网和民航网为辅,通感一体、空天地一体的网络体系,主要解决低空活动中通信、感知、导航、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它利用5G-A、低轨卫星等技术,保障飞行通信与监视服务,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智能化服务网络。 中国工程院院士向锦武等专家强调了低空智联网建设的重要性,它是高质量发展低空经济的核心与基础,有助于实现空间数字化、飞行器网络化、控制智能化。国内三大运营商积极布局低空智联网建设,中国电信打造全方位服务体系和低空智能网络;中国移动构建 “通、导、感、管” 一体化技术体系;中国联通打造 “端网云安智” 五位一体的创新体系。低空智联网是空域开放和应用规模化的重要支撑,对提升低空安全管理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意义重大。 四、2024 年发展态势:全面开花,蓬勃发展 2024 年堪称 “低空经济元年”,其发展呈现出多方面的良好态势。在政策推动与部委统筹方面,国家政策频繁利好,低空经济被写入多个重要文件,国务院办公厅扩大专项债使用范围支持低空经济,多部委积极开展工作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司等。 法规标准不断完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等一系列核心法规和标准出台生效,为低空经济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持续深化,管制区域划分更科学,非管制区域的划分提供了更广阔飞行空间,城市空中交通改革试点城市也在酝酿中。 政策对低空装备制造的支持力度加大,明确了 “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 的发展方向,多项政策涉及鼓励措施。民航局积极推进无人机适航审定体系建设,出台专项工作方案。各地加快低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多个城市出台相关规划,部分平台已投入使用。 各地政府主导推动低空经济发展,市场活力充分激发,通航企业、无人机运营企业数量增加,飞行时长增长。央企发挥引领作用,民企创新活跃,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增多。然而,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天津机场因无人机导致航班延误事件为低空经济安全发展敲响警钟。此外,2024 年低空经济理论研究成果丰硕,会展活动丰富,为产业发展凝聚了智慧和共识。 五、2025 年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 展望2025年,低空经济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国家层面的发展政策有望编制完成,各方面工作将整体协同推进,绘制出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低空经济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将启动制定,与现有规划有机衔接,为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在技术装备方面,低空关键装备有望取得突破,中大型无人机、新型垂直起降航空器等将向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深入迈进,适航审定能力进一步提升。低空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将驶入快车道,通用机场审批流程简化,新型起降设施和低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低空经济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将进一步加深,激发更多市场需求,带动产业规模化、常态化发展。低空人才培养体系也将更加完善,各级别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相互补充,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六、安全保障:低空经济稳健发展的基石 安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低空体系性安全涵盖国家空防安全、航空器飞行安全、社会公共安全和赛博空间安全等多个方面。由于低空飞行参与主体大众化属性强,飞行器差异大,融合安全运行难度高,构建审慎包容的低空安全新治理体系迫在眉睫。 这一体系包括构建协同管理体系,明确地方、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责任;优化空域管理,释放空域资源,构建新的空域治理体系;制定全新数字飞行规则,适应低空运行新方式;构建全新安全管理和执法体系,加强监管、规范制造、创新运行管理;建设基于内生安全的低空智能网联技术体系,保障网络空间安全。 七、未来发展策略:多管齐下,行稳致远 为推动低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需采取一系列策略。在市场培育方面,扩大低空消费市场,增加居民收入,引导企业创新商业模式,规范市场监管。在资源利用上,促进空域资源高效利用,加快空域管理改革,完善运营服务体系和审批制度,健全法律法规。 低空经济应不断拓展产品应用领域,强化产业融合,企业提升技术研发和应用能力,政府搭建合作平台。政策支持至关重要,需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制定战略规划,构建区域特色政策体系,加强统计分析。 科技创新是引领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要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国产化问题,提升智能化水平,优化地面服务系统。同时,严守低空应用安全底线,完善安全监管法律法规,加强飞行器安全设计,治理无人机 “黑飞” 等问题,保护个人隐私。此外,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深化校企合作,开展在职培训。 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正处在发展和壮大的关键阶段。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推动下,低空经济将与各行业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安全保障和体系建设,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低空经济必将振翅高飞,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