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活动二:辩“大丈夫” 1.感知内容 本文是对话体,主要写景春和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辩论。景春和孟子的观点各是什么? 景春: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 孟子: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 2.景春之见 (1)比较朗读原句和改句,感受景春说话时的语气。 原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改句1:公孙衍、张仪乃大丈夫也。 改句2: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明确:原句运用双重否定的反问句式,表现了景春笃定和羡慕的语气。 (2)景春的理由是什么呢?如何朗读这句话。 明确: 理由: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威严霸气 链接材料1: 公孙衍,名衍,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人,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 张仪,战国时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 (3)文章为什么开头列出景春的观点和理由? 明确:开篇树立“靶子”即景春的观点,为下文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展开辩驳服务。 3.孟子之见 (1)孟子是如何认为的?试比较两个句子的区别。 原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改句:是非大丈夫也。 明确: 原句用反问句式认为两人不配称为大丈夫,甚至带有一种鄙夷和不屑。 (2)孟子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他认为公、张二人行为的实质是妾妇之道 4.妾妇之道 (1)比较朗读下面两句话,概括“夫”与“妇”的地位,思考“夫”与“妇”分别对应谁? 原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改句:往之女家,宜敬宜戒,无违夫子。 明确: 丈夫地位崇高,女子地位低下,必须对丈夫顺从。 夫:诸侯 妇:张仪、公孙衍 明确:顺 (2)阅读下面材料,探究:张仪、公孙衍与“妾妇之道”的相同点。 链接材料2: 苏秦使锥子扎腿的时候,自己发狠道:“哪有游说人主不能得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这正是战国策士心思。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你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人主的心理,拐弯抹角投其所好。 ——《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 明确: 张仪、公孙衍是顺从君王的意志,就像当时出嫁的女子完全顺从丈夫的意志一样,他们的核心都是顺从。 (3)张仪、公孙衍是什么样的人?纵横家这么做真正追求目的是什么? 明确: 他们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为自己谋取名利。一味迎合君王喜好,顺从君王想法,没有是非标准,依据个人情绪喜好,挑拨是非,制造战争,生灵涂炭。 小结:位高权重,名留青史。他们顺从的是名利。 (4)文章举“妾妇之道”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孟子举妾妇顺从丈夫的例子,类比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往上爬的行径。批判了他们没有理想与主张,没有原则,一味顺从的人,并不是真正的大丈夫,不过是女人、小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这是对景春观点的反驳,属于“破”。 五、活动三:悟“大丈夫” 1.孟子心中的大丈夫是怎样的呢?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明确: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从以上的论述中,请提炼出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备的标准是什么? (1)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仁,礼、义——正当的行为) (2)无论得志与否,都能不放弃自己的原则;“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坚守原则——正确的选择) (3)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不屈从外力——正义的坚守) 3.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三个标准,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明确: 不能颠倒 “居天下之广居”三句是作为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核心,是基础,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说; “得志”“不得志”是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补充; “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置于最后。 4.孟子认为,以上三点都做到了,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孟子就是这样的人。 链接资料3: 相传孟子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但当时几个大国都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像梁惠王这样的战国诸侯王急需解决的 是“以攻伐为贤”,就是能帮助他们打胜仗,在外交上战胜别的诸侯国,成就他们的“霸道”的人才。然而孟子所“推销”的是(仁政)——“王道”。道不同不相为谋,孟子不被任用,“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六、活动四:寻“大丈夫” 都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孟子》耀中华。”《富贵不能淫》就像一座宝藏,虽然历经千年,却依然在不同时代熠熠生辉,影响着中国人的人格修养,培养了一代代正气凛然的民族精英。开动你们的思维想一想,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的身上有着“大丈夫”的浩然正气?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毛泽东: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习近平: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 七、课堂总结 如果说,孔子以其仁爱敦厚教导我们养谦谦君子的美德,那么孟子则以其铮铮铁骨教我们立“大丈夫”之正气。两千多年来,这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有血性的、有骨气的中华儿女的精神坐标。同学们,让我们沿着坐标,踏着古圣先贤的足迹,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读经典之书,做有根之人,让经典改变我们的人生。 八、课后作业 1.朗诵并背诵课文。 2.请以《我心中的“大丈夫”》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板书设计】 富贵不能淫 《孟子》 图片图片公孙衍 一怒诸侯惧 图片树 大丈夫? 张 仪 安居天下熄 图片破 “妾妇之道” 举例、类比 图片图片正当的行为 仁 礼 义 立 正确的选择 得志 失志 大丈夫! 正义的坚守 富贵 贫贱 威武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回顾旧知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人称为“亚圣”。 孟子宣扬“仁政”,他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 2.故事导入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大师,历来都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推崇,但是明太祖朱元璋一开始就很不喜欢孟子,甚至下令要取消孟子配享太庙的资格,直到他读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段文字,拍案叫绝,立刻恢复了孟子在太庙的配享。 这段文字就出自今天学习的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到底有什么魅力呢?按现代文体分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议论文,依古代文体来看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也可以称为“论说文”。全文围绕一个中心观点,运用各种方式来进行论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感受它论说的魅力。 二、活动一:读论说之意 (一)诵读课文 1.听读课文(播放视频) 2.朗读指导 ①读准下列加点字注音 舜(shùn) 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é) 孙叔敖(áo) 百里奚(xī) 空乏(kòng) 行拂乱(fú) 曾益(zēng) 拂士(bì) ②用“/”标注下面句子的停顿。 舜/发于/畎亩之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朗读展示 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òng]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译读课文 译读要求:组内分工完成,疑难句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补充质疑。 附1:全文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附2:任务检测 第一组: 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第二组: 苦其心志(使……痛苦) 劳其筋骨(使……劳累) 饿其体肤(使……饥饿) 空乏其身(财资缺乏) 行拂乱其所为(扰乱) 动心忍性(使……坚韧) 第三组: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三)感知课文 1.本文按文体分是一篇议论文,文章的论点是什么? 明确: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两对反义词,生与死,忧患与安乐,一正一反,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了一条人生哲理的两面,可谓言简而意丰。 2.积累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相近的名言警句。 在孟子的文章里,我们经常会遇见这样的哲理句,比如我们才学到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些句子,都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体现出崇高的精神,对今天的我们仍有警醒意义,可作为“座右铭”。 示例: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穷且志坚,不坠青云之志。 三、活动二:品论说之势 1.读一读下面句子,你发现什么规律。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选例精当:农夫、苦役、小贩、囚徒、隐士、奴隶,件件典型,连举六例,按生活年代的顺序依次出场,而且他们都出身卑微,历经磨难,最终大有作为。 这是一个人,国家也是如此,作者列举国家例子的是哪一句话?从哪个方面说的?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从反面论证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论点。) 语言精简:六句话,六个人,六种出身,六件事例,一句一例。 用词精准:“发”——“举”,既表现人物由微贱趋向显达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舜,上古帝王,他的成功固然因为尧的赏识,但主要靠的是它自身的才能与努力,故曰“发”;傅说等是臣,他们的成功固然因为自身的才能与努力,但主要靠的是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铺排增势:把六个事例放在一起,形成一组排比,我们称这种手法叫“铺排”。 链接材料1: 铺排就是铺陈、排比,按照一定的顺序对同类事物进行多角度描绘,形成整齐的句式。 这么多身份不同的人经历磨难走上辉煌,不让我们更加坚信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论点,这样的铺排不仅增强语势,同时开篇例证的方法也增强了说服力,这是铺排的作用。 链接材料2: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2.请找出文章中其他使用铺排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它的妙处。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铺排,论述了人成才要从思想上,身体上,行为上等方面经受磨难,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同时磨炼能达到“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益处,这是一个人成才的客观条件。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这句话论述了一个人成才要经过主观的思想斗争,才能达到经受磨炼的益处。 小结:孟子的文章,特别善用排比、对偶造势,我们读起来不光有气势,也感受到它强烈的说服力,这就是“雄辩”的特质。 四、活动三:理论说之序 孟子散文论说有力,气势磅礴,以雄辩著称,不仅表现在论说的语言,结构上也是如此。 1.理清层次 (1)读第一段:将第一段分为两个层次读。 第一层叙述,第二层议论;第一层事例;第二层结论。以“故”字引起议论,层次清晰。 (2)读第二段:将第二段分为三个层次读。 第一层,微观角度——人,第二层,宏观角度——国,第三层,总结结论。 第一层,人的角度,正面说,第二层,国的角度,反面说,第三层,得出结论。 2.重组段落 你是否赞同课本上的分段方式吗?根据划分的层次,说说你的思考。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⑤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参考: 二分法:①②③//④⑤(个人——国家)①//②③④⑤(事实——道理) 三分法:①②//③//④⑤(个人客观——个人主观——国家层面) 四分法:①②//③//④//⑤(个人客观——个人主观——国家层面——总结归纳) 小结:文章开篇例证,接着强调人才培养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论证严密,再由个人到国家,层层深入,最后自然归纳出论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五、活动四:谈论说之获 1.学习完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呢?(包括人、事、名言警句等)。 预设: (1)想到了越国勾践卧薪尝胆,终灭吴——生于忧患 (2)想到了秦二世而亡——死于安乐 (3)想到了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典型的“生于忧患”;想到了唐玄宗后期怠慢朝政,宠幸奸臣,沉迷享乐,导致了“安史之乱”,典型的“死于安乐”。 (4)想到了《伤仲永》中方仲永没有跳出自己舒适圈,没有持续学习,最终导致了“泯然众人”。 (5)想到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谚语 (6)想到自己或者家人在磨砺中成长的经历 (7)想到了近几年一些曾经风靡一时的品牌走向消亡,如步步高复读机、太子奶等等。 2.讨论:今天,我们国家昌盛,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还有现实意义吗? 明确: 困难和挫折也是我们人生的财富,当我们用阳光的心态去看待一切的时候,生活处处都是阳光了。 链接材料3: (1)比尔盖茨曾说:“所有员工都应该有这样一种感觉,即微软离破产还有三个月的时间!” (2)在日本,政治家经常在人民面前提起,日本资源匮乏,之所以还能活着是大自然馈赠的阳光和空气,如果日本人一天懈怠了,没有努力生活,第二天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走向灭亡。 无论生活在什么时代,什么国度,我们都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忧患意识是人生宝贵的财富,也是中国几千年来流淌在血液里的原始基因。无论走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只有不断挑战自己,改变自己所面临的现状,才有机会与生命中的未知对话,遇见更美丽的风景…… 痛苦,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一语道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中国古代文人有多少沉郁顿挫的痛,就有多少达观不屈的逆境重生。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它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品位和智慧,只有经受住考验的人才,能够享受到由痛苦转换而成的财富。 3.《孟子》中还有很多句子都是朴素的真理,对于个人成长,企业壮大,国家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3)虽然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4)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六、课堂总结 希望和痛苦本来就是人生的两面,当黑暗来袭,狂风暴雨席卷而至,请告诉自己,这些“苦”是为磨炼我们的“心志”,这些“劳”是为了锤炼我们的“筋骨”,这些“饿”是为了磨砺我们的“体肤”,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动心忍性”,“增益”我们“所不能”。以后每逢挫折磨难,请用勇敢的呐喊告诉自己:“天将降大任是人也”!“天将降大任是人也”!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