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2024-9-21 19:26| 范文参考网

第26课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体诗、近体诗、词的特点,体会诵读时不同的韵律。
  2.背诵并默写古诗词,体会和理解诗词中所寄寓的作者情感。
  3.学会“知人论世”,品析诗词传情达意的语言和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
  1.了解古体诗、今体诗、词的特点,学会“知人论世”。
  2.体会和理解诗词中所寄寓的作者情感,品析诗词传情达意的语言和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
  5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任务:学习《饮酒(其五)》
  一、导入新课
  1.猜猜诗人
  根据下面三句诗,猜一猜,这三句诗都写的是谁?
  ①秋丛绕舍似陶家,便绕篱边日渐斜。
  ②古来圣贤多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③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明确:
  陶渊明。①句点明其姓“陶”,“秋”“篱”很容易让人想到“采菊东篱下”;②句说他嗜酒;③句道其诗歌语言特点。
  2.导入新课
  历代文人素有两大爱好:一是喝酒,一是赋诗。陶渊明也喜欢喝酒,常酣饮赋诗,在他现存的174诗文中,有56篇都写到饮酒,其中《饮酒》是其辞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组诗,一共有二十首,多为酒后即兴之作,都用“饮酒”命名,大多直抒胸臆。他不仅是田园诗派的鼻祖,还是文学史上大量写饮酒诗的第一人。他被称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饮酒》组诗中名气最大的第五首,体裁是五言诗,咏怀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被称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主要作品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
  三、活动一:解“饮酒”之题
  1.释题
  诗题为《饮酒》,诗中为何无“酒”?
  明确:《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写于作者辞官归隐后。
  写作背景: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读序
  《饮酒》二十首并序
  余闲居寡欢,兼秋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译文:我闲住时郁郁寡欢,加之秋天来临,长夜漫漫。偶然得到名酒,于是我每一个晚上都饮酒。看着影子独自把酒喝完,不一会就醉了。醉酒之后,就写上几句诗,自娱自乐。于是写好的书稿日益增加。这些文辞语无伦次。姑且让老朋友记下,仅用来欢笑罢了。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萧统《陶渊明集序》
  陶渊明作《饮酒》诗的目的不在于喝酒,而是借酒抒怀。
  四、活动二:读“悠然”之韵
  1.听读诗歌(视频朗读)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xuān]。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yōu]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huán]。
  此中/有/真意,欲辨[biàn]/已/忘言。
  3.朗读展示
  思考: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速语调来读比较合适?要读出一种什么感情基调?(用诗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明确:读出“悠然”之感。“悠然”可以理解为悠远、淡然。节奏要缓,语速要慢,不过分用力,读出一种从容不迫,飘然出尘的感觉。
  4.释读诗歌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庐: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诗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建造房屋,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诗人自称。
  尔:如此,这样。
  诗意:问我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心灵远离(尘俗),(住的)地方自然觉得偏僻了。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诗意: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不经意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相与:共同、相伴。
  诗意: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时更加美丽,飞鸟成群结队相伴归巢。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辨:分辨。
  诗意:这里面有(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五、活动三:明“悠然”之因
  1.陶渊明为什么能如此“悠然”?是因为他生活在一个很完美的时代过着很完美的生活吗?
  时代背景:
  社会环境:陶渊明生活于东晋后期,当时政治黑暗,贵族腐败,门阀制度森严,他的祖上虽然做过大官,但到他时,家境早已没落。陶渊明在少年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很希望建功立业,但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他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
  生活环境: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车马喧:官场烦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2.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的陶渊明,是怎样做到“悠然”的?用诗人自己的话来回答。
  明确:心远地自偏(远离俗世,远离官场)
  故事分享:不为五斗米折腰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晋书·陶潜传》
  译文:(陶潜)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
  读了这个故事,说说你觉得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淡泊名利,清高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悠然”,是诗人的一种选择。
  举例:魏晋南北朝时期很多文人均选择了归隐:《答谢中书书》的陶弘景、《与朱元思书》的吴均。
  六、活动四:赏“悠然”之景
  1.选择了归隐之后,陶渊明的“人境”是怎样的?找出描绘田园生活的诗句和意象,用诗意的语言将这一幅田园美景描绘出来。
  明确:
  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意象:菊,东篱,南山,山气,夕阳,飞鸟
  画面:在庭院篱边随意地采摘一束菊花,不经意抬头,那远处的南山如一幅写意画,映入眼帘。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此刻,有花,有鸟,有山,何等惬意,何其悠然!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改成“望”字吗?
  “见”是诗人在东篱下采菊时,无意间抬起头来,南山的美景映入眼帘,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悠然、闲适的心境。如果改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就失去了一种自然的意趣,体现不出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尘俗、恬淡闲适的心境。
  不经意抬头,目光与静穆高远的南山相会,人也悠然,山也悠然,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与山峰中一起奏出,山在眼中,更在心中,人与山,已融为一体。
  3.“菊”和“飞鸟”两个意象,有何象征意义?结合以下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菊,霜下蝶,卓然挺立,凌风不凋。——陶渊明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
  明确:
  菊花:独自在寒秋傲霜盛放,象征着坚贞高洁的品格,为陶渊明代言,“人淡如菊”,菊之淡泊,也与渊明的人生追求一致。
  归鸟:象征着隐士,是陶渊明归返自然、躬耕自乐的象征。山林是鸟的栖息之巢,田园是陶渊明的生命与精神的归宿。翩然而归的飞鸟与悠然赏景的隐士,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晚霞笼罩的幽静山林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七、活动五:悟“真意”人生
  1.触摸现实
  过渡:此时的陶渊明,与山,与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合一,有酒,有花,有诗,真是悠哉悠哉乐哉乐哉!然而,在诗歌之外,他的现实生活状况如何呢?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陶渊明《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陶渊明《乞食》
  明确:陶渊明的现实生活是饥寒交迫,贫困潦倒。
  2.为官经历
  二十九岁,为江州祭酒,由于不屑于低声下气地逢迎上司,不久就辞去职务,回到他的故里。
  三十五岁,仕荆江二州刺史桓玄参军,后恰逢母亲孟氏去世,请辞回家乡居丧。
  四十岁,任刘裕参军,发现了刘裕的伪善面目,同年愤然辞官。
  四十一岁,改投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参军一职是为刘敬宣递交辞职信,任务结束后黯然回乡。8月在叔叔的引荐下做了彭泽县令,因为忍受不了督邮刘云的索贿,愤然辞官归隐,不再出仕。
  诗人为什么宁愿饿肚子,也要辞官归隐,甚至依然“悠然”?
  明确:比起肉体的痛苦(穷困、饥饿、寒冷),他更注重精神上的追求,他只想要自由自在的生活。陶渊明认为人生不应该为功名利禄所累,不应该在污浊的现实前迷失自我,而应坚守初心,回归自然,安贫乐道,便能收获心灵的富足。这就是他的人生抉择,也是他的人生真谛。
  3.真意人生
  (1)诗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他此刻忘却尘俗、沉醉自得的心情?
  明确: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真意人生:是指不违背自己的真心、初心,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沉醉于自然美景,人本应属于自然,回归自然,才能找回真我。
  小结:自然的美好,生活的真谛,与自然相依相融,在田园生活中静享心灵的自由、安宁。庄子说,大辩不言,有时候,语言是那么苍白,有时候,所有的美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是“悠然”的最高境界:远离世俗的轻松,寄情山水的愉悦,回归真我的自得。
  (2)比较陶渊明与王绩的隐居生活的不同。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陶渊明:“辞官归隐”,陶的隐居生活是愉悦自得、心灵安适的,是自主型、沉浸式的。
  王绩:“弃官归隐”,他的隐居生活是苦闷、寂寞的,是逃避式、隔膜式的。
  八、课堂总结
  面对时代的苦难、人生困境,范仲淹的选择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嵇康的选择是追求在修仙中超越自我,陶渊明的选择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回归自然。他们在自己的人生抉择中勇于保持最真的自己。希望同学们在人生路上也能悠然自得,遵循本心,找到自己的人生真意。
  九、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饮酒(其五)》。
  2.推荐阅读: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
  【板书设计】
  饮酒(其五)
  陶渊明
  图片图片心远                 坚守本心
  图片                                           真意        回归自然 
  悠然 淡泊名利
  第二课时
  任务:学习《春望》
  一、导入新课
  1.诵读对联
  读下面两幅对联,猜猜写的是谁?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郭沫若
  2.导入新课
  杜甫声言“诗是吾家事”,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出生在盛唐的杜甫,曾经有着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年少的他,壮志满怀,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壮语,青年时期的他,遇到了他的偶像一一李白,与其一起游山玩水。然而中年时期,一场灾难改变了他的命运。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 755 年,和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共同学习他的五言律诗一一《春望》。
  二、知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巨变,因而被誉为“诗史”,他也被尊为“诗圣”。
  著有《杜工部集》,诗作《望岳》《登高》以及“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等都脍炙人口。
  2.人生经历
  35岁以前:读书与漫游时期,初定理想,积极进取,诗风热情奔放
  35岁——44岁:困守长安时期,仕途坎坷,生活困顿,对朝廷政治有新的认识,开始关注民生,诗风“沉郁顿挫”
  45岁——48岁:战乱流离时期,同情百姓,思念家人,悲叹国家命运
  49岁——59岁:漂泊西南时期,弃官逃难,成都安家,后再次漂泊,终病死湘江客船之上。
  三、诵读诗韵
  1.听读诗歌(视频朗读)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3.朗读展示:感受诗歌韵律美。
  4.释读诗歌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国:国都,指长安。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草木深:草木丛生。深,茂盛,茂密。
  诗意:国都残破但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都城草木丛生。感伤时事,看到美丽的花儿反而落泪;怅恨离别,听到婉转的鸟啼反而心惊。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浑:简直。
  不胜簪:插不住簪子。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诗意:战事接连数月,一封家书值万两黄金。满头白发而今越挠越稀疏,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四、活动一:“望”见诗景
  1.本诗的题目是《春望》,作者“望”到了什么?(注意圈画出意象)
  国都、草木、花朵、鸟鸣、烽火。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特点更是诗人内心的流露。
  请仔细品味诗歌中的字句,说说诗人笔下的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从“         ”(诗句)中的        ,可以看出                (景物特点),流露出/表达了诗人                  (心境/心绪/心情)。
  3.诗句赏析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赏析字词
  “破”指城破、家破、国破,写出了长安城陷落后残破不堪、触目惊心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愤怒、痛苦、无力、忧国之情。
  “深”指草木茂盛但又荒凉,写出了春天的长安乱草丛生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因战乱而痛心难过的心情和对国家的担忧之情。
  (2)今昔对比
  昔日繁华: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
  今日惨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时代背景:
  (1)奉先(今陕西蒲城):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杜甫赴奉先探亲,不久安禄山发动叛乱。
  (2)鄜(fū)州(今陕西富县):次年五月,贼破潼关,杜甫被迫北上避难,在此安家。
  (3)灵武(今属宁夏):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杜甫闻讯后前往投奔(bèn),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官卑职小,未被囚禁。
  (4)长安(今陕西西安市):第二年四月,杜甫乘隙(chéng xì)逃离长安。
  (5)凤翔(今陕西宝鸡市下属的县):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他的眼前是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目荒凉,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感慨与伤怀,于是写下了这首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五言律诗——《春望》。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赏析字词
  “花溅泪”“鸟惊心”,可以看出环境凄清、凄凉,表达了诗人感伤时局动荡,痛恨离别之情。
  (2)体会心境
  律诗讲究起承转合,结合首联,思考讨论:下面哪一种理解更能表现长安城的景象和诗人彼时的心境?
  第一种:看到花,诗人落泪;看到鸟,诗人心惊
  第二种:感伤时局,花落泪;痛恨别离,鸟惊心
  明确:第一种,乐景衬哀情,原本能愉悦心情的花鸟,但因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更显诗人之感时、惜别之悲;第二种,拟人化表达,移情于物,不仅人深受安史之乱的摧残,连无辜的花、鸟都深受其害,更显战争之残酷。前者更能表现诗人心境,后者更能表现安史之乱背景下的长安城景象。两种理解都能表现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对时局的感伤、对离别的怅恨。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赏析字词
  “连三月”,写出了战事时间之长、之久,表达了诗人对战火纷争的痛恨之情。
  “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2)体会情感
  据史载,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初期,叛军所至之地,百姓皆惨遭杀戮。诗人家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杜甫《羌村》
  一封家书,是消息久盼音讯不至的迫切,是对家人生命安全的担忧与恐惧。
  五、活动二:“望”见诗人
  1.诗人形象
  从“         ”(诗句)中,我“望”见了一个                 的诗人。
  (1)从“家书抵万金”这句诗中,我可以“望”见一个对家人无尽的思念的诗人;可以“望”见一个焦急、悲痛、担心的诗人。【思亲念家】
  (2)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句诗中,我可以“望”见一个担忧苦难百姓和忧虑战争国家的诗人;可以“望”见一个期待和平与幸福生活的诗人。【忧国忧民】
  2.结合下面诗句,思考:“搔”的背后,饱含着诗人怎样的心理和情感呢?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     
  ——杜甫《述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中饱含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复杂情感。
  3.诗题是《春望》,诗人到底在“望”什么?
  明确:
  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
  盼望早日与家人团聚安
  渴望自己能去为国效力
  期望战乱停止,社会和平
  六、活动三:“望”见诗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杜甫在“望”长安,我们也在望“杜甫”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而如今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用他的如椽大笔记录着安史之乱。其诗,不愧为诗史。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阅读下面材料,说说杜甫为何被誉为“诗圣”?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调张籍》
  诗圣:胸怀博大,心系百姓,爱国如家,诗歌卓越。
  小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带着兼济天下的理想,年轻的杜甫走进了盛唐。不料奸臣当道,叛军猖獗,可杜甫,不忘初心。哪怕家书抵万金,脱身得西走,就麻鞋见天子;哪怕白发不胜簪,风吹茅屋,心系的还是天下苍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7年前还是白头搔更短的他,竟是青春作伴好还乡。他的一生,为国喜,为国忧,甘愿为国抛头颅洒热血。其人,不愧为诗圣。
  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深深根植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的喉舌。
  ——别林斯基
  七、拓展阅读
  《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阅读理解这两首诗,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各有什么异同?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释】闺中:指作者的妻子。闺,闺房,旧时称女子居住的内室。云鬟[huán]: 女子乌黑浓密的头发。清辉:月光。虚幌[huǎng]:薄到透明的帘帷。双照:共照两人。
  思想感情方面
  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
  异:《春望》还表达了对国家衰败、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感伤,感情更沉郁;而《月夜》表达的感情更加真挚、动人。
  写作手法方面
  同:两首诗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春望》由望中所见抒发忧国伤时、念家悲已之情,《月夜》则由望月思家,抒发离愁别绪。
  异:①《春望》想象之辞较少,主要是融情于景,将对国家衰败的悲痛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甚至连笔下的花、鸟都沾染了悲伤的情绪;《月夜》全诗借助想象抒发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之情,实际也是在写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②《春望》所写意象很多;《月夜》主要写月光下的妻儿。
  八、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春望》。
  2.推荐阅读:杜甫的“三吏”“三别”。
  【板书设计】
  春望
  杜甫
  图片所见    破    深
  所感 泪    惊     思亲悲己
  所盼 连    抵     忧国忧民
  所愁 搔    胜
  第三课时
  任务:学习《雁门太守行》
  一、导入新课
  盛夏的一日午后,忙碌了一上午的韩愈正解衣欲睡,有家仆呈上诗卷称有人前来拜谒。韩愈想推辞不见,可打开诗卷一看,前两句诗就令他拍案叫绝,遂整衣冠迎客。
  来者何人?诗为何诗?
  李贺 《雁门太守行》
  17岁的李贺带着《雁门太守行》拜见韩愈,希望在长安崭露头角。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雁门太守行》。
  二、知识简介
  1.诗题解读
  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后人多用题面意思,写边塞征战之事。
  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太守:官名,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行,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通常用“歌”、“行”、“歌行”命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高适的《燕歌行》等。
  2.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鬼”“鬼才”之称。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他诗中奇特的用语、奇妙的想象、幽奇冷艳的诗境会带我们进入一个别样的世界。有《昌谷集》传世。
  3.写作背景
  李贺生活的中唐时代,藩镇割据,叛乱此起彼伏。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长。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当时作者年仅17岁。诗作可能是在平定藩镇叛乱战争这一背景下写的。
  三、活动一:读诗歌之意
  1.听读诗歌(视频朗读)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cuī],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jiǎo]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yān zhī]/凝夜紫。
  半卷[juǎn]/红旗/临易水,霜重[zhòng]/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xié]/玉龙/为君死。
  3.朗读展示
  4.释读诗歌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城欲摧: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甲:铠甲。
来自:综合网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 fanwencankao.com 手机版 范文参考网 ( ICP备2024047168号 )

Email:fanwencankao@163.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