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一是理论武装的“靶向性”不足,理想信念的“压舱石”有所松动。以往的理论学习,一定程度上存在“大水漫灌”现象,未能精准聚焦党员思想深处的困惑和基层党建工作的难点,导致学习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未能有效解决党员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长此以往,使得理想信念的“压舱石”作用有所弱化。 二是实践锻炼的“穿透力”不够,党性锤炼的“内驱力”略显不足。党性教育多停留在书本学习和口头传达,缺乏深入实际、触及灵魂的实践锻炼环节,未能有效激发党员党性锤炼的内生动力。党员在“温室”中接受教育多,在“风雨”中经受历练少,导致党性修养与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的要求存在脱节现象。 三是责任落实的“链条化”梗阻,管党治党的“硬约束”有所弱化。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实存在层层递减现象,压力传导机制不够顺畅,未能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部分制度执行存在“宽松软”现象,制度的刚性约束力不足,导致管党治党的责任未能真正落到实处。 四是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加剧,风险挑战的“应对力”略显滞后。当前基层党支部工作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各种风险挑战交织叠加,对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部分基层党支部应对新形势、新挑战的能力提升相对滞后,未能有效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导致一些问题逐渐显现。 三、整改措施和下步努力方向 (一)推行“问题导向”的沉浸式学习模式,激发理论武装内生动力。改变以往“填鸭式”和“单向灌输”的学习方式,创新学习方法,真正让理论学习“活”起来、“动”起来。一是聚焦支部工作实际难题,例如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服务群众能力不足等具体问题,将理论学习与破解难题紧密结合。每次学习前,支委会先期调研、收集党员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带着问题学、对着问题讲、盯着问题改,让理论学习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例如开展情景模拟党课,让党员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处理基层治理难题,在实景演练中深刻理解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组织党员走出会议室,深入红色教育基地、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现场教学点,开展体验式学习,切身感受理论的实践伟力;利用数字技术,打造线上“党建学习VR体验馆”,让党员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身临其境地学习党史、感悟思想,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三是建立学习效果评估机制,改变以往学习“学了就算”的现象,探索建立学习积分制、成果展示制等,将党员的学习参与度、学习笔记质量、理论运用成效等纳入评估体系,并与评先评优挂钩,激发党员学习的内生动力,让理论学习真正入脑入心,指导实践。 (二)构建“榜样引领”的实践性党性锤炼机制,强化党员身份意识和责任担当。改变以往空洞的党性教育,注重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将党性锤炼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让党员在实践中提升党性修养。一是挖掘和选树“身边榜样”,打破以往只宣传“高大全”式英雄模范的传统,更加注重挖掘和宣传来自基层、可亲可敬、可学可鉴的优秀党员典型。例如,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老党员、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挺身而出的先锋党员、勇于创新创业的致富带头人党员等,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方式,让党员学有榜样、行有示范。二是开展“党员责任区”和“党员先锋岗”创建活动,在支部内部划分责任区域或设置岗位,鼓励党员主动认领,承担政策宣讲、矛盾调解、困难帮扶、环境整治等具体任务,让党员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实践中锤炼党性、提升能力、彰显价值。三是创新党员志愿服务形式,打破以往志愿服务形式单一、内容固化的局面,鼓励党员结合自身特长和群众需求,开展“菜单式”志愿服务。例如,具有医疗特长的党员可以开展义诊服务,具有法律知识的党员可以提供法律咨询,具有文艺特长的党员可以组织文艺演出等,让党员在多样化的志愿服务中践行初心使命,增强党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三)打造“需求驱动”的责任落实闭环,提升支部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效能。改变以往“指令式”和“任务摊派式”的工作模式,更加注重倾听群众呼声,聚焦群众需求,构建“需求收集—任务认领—过程监督—效果评估—激励反馈”的责任落实闭环,提升支部工作效能。一是建立常态化民意收集机制,通过“民情恳谈会”、“党员联系户”、“线上意见箱”等多种渠道,广泛收集党员和群众对支部工作的意见建议和实际需求。定期分析研判收集到的民意,找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支部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二是推行“任务清单式”管理,将群众需求转化为具体的任务清单,明确责任人、完成时限、预期目标等,并在支部内部公开任务清单,接受党员和群众监督。鼓励党员“揭榜挂帅”,主动认领任务,激发党员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三是强化过程监督和效果评估,建立“党员互评、群众参评、支部考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机制,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和效果评估,及时发现问题、纠偏正向。将任务完成情况和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党员履职尽责的重要依据,并与评先评优、奖励激励挂钩,形成责任落实的正向激励机制。四是建立“激励反馈”机制,对于在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方面表现突出的党员,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例如通报表扬、优先推荐评优评先、提供学习培训机会等,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同时,对于工作落实不力、群众不满意的党员,进行约谈提醒、批评教育,倒逼责任落实。 (四)探索“科技赋能”的智慧化制度执行模式,提升支部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水平。改变以往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支部制度执行的效率和质量,实现支部管理的智能化升级。一是搭建“智慧党建”信息化平台,整合支部党务管理、党员教育管理、组织生活管理、服务群众管理等功能于一体,实现党务工作线上办理、党员学习在线进行、组织生活网上开展、服务群众掌上服务。例如,利用信息化平台自动生成“三会一课”会议记录、党员学习笔记,减轻党务工作者负担;利用大数据分析党员学习数据,精准掌握党员学习情况,开展个性化辅导;利用在线投票系统,提升民主评议党员的效率和公正性。二是建立“制度执行智能预警系统”,将党支部各项制度流程嵌入信息化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制度执行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智能预警,及时发现和纠正制度执行偏差,防止“制度空转”和“选择性执行”问题。例如,党员发展流程管理、党费收缴管理、组织生活会流程管理等,都可以通过智能预警系统进行监控,确保制度执行不走样、不变通。三是运用“互联网+监督”模式,畅通党员和群众监督渠道,利用微信群、QQ群、网络论坛等平台,公开党支部各项工作,接受党员和群众监督。建立“在线举报投诉”通道,方便党员和群众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倒逼制度的有效执行,提升支部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