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代表XX街道机关支部党组织,向大家汇报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情况。过去一年,我们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主动适应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变革,在街道党工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服务群众为中心,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实现了机关党建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取得了一些成效,也暴露出一些不足。现将有关情况述职如下,请予评议。 一、2024年党建工作主要成效 (一)政治建设强根本,确保机关工作正确方向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我们始终将其放在首位,着力在政治忠诚上提高站位。 一是创新理论学习机制。打破传统"读文件、念文章"的学习模式,推行"微沉浸式"学习法,每月组织党员走进社区、企业、学校等场景,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考察相结合。如7月组织党员深入辖区内的老旧小区改造现场,在施工现场开展"党的方针政策如何落地"专题研讨,使学习更有温度和质感。全年组织此类学习12次,党员参与率达96%,学习笔记平均字数从过去的300字增至1200字,理论学习实效性明显增强。 二是构建"精准思政"工作模式。针对机关干部思想多元化的特点,我们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党员干部的思想动态进行画像,制定"一人一策"的思想引导方案。例如,针对部分年轻党员对基层工作认同感不强的问题,我们组织"我在基层的成长故事"分享会,邀请从基层成长起来的优秀干部现身说法,有效增强了年轻党员干部的基层工作认同感,主动申请下沉社区锻炼的青年党员比上年增长38%。 三是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树立"民主不是装样子,集中不是一言堂"的理念,改革支部委员会议事规则,建立"意见收集—充分讨论—表决通过—跟踪落实"的闭环机制。特别是在街道重大项目决策和干部考核评价中,推行党员全程参与制,全年征集党员建议321条,采纳率达82%,切实保障了党员民主权利,提高了决策科学性。 (二)组织建设提活力,构建高质量党建新格局 组织建设是党建工作的基本依托,我们注重在转变理念和方法上求突破。 一是探索"组织生活新形态"。摒弃"念经式"组织生活,推行"情景式、体验式、项目式"三种模式。如针对"党史学习"主题,我们设计了"时空对话"活动,让党员扮演不同时期的革命先辈角色,围绕当下社会治理难题进行跨时空"对话",生动展现了党的初心使命与当代工作的联系。这种创新模式将党性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党员出勤率比传统组织生活提高了17个百分点,组织生活评价满意度达到94%。 二是完善"双向融合"党建机制。打破街道机关支部与社区党组织之间的壁垒,建立"双挂双兼"制度,即街道党员干部挂点社区并兼任社区党组织委员,社区党组织书记挂职街道并参与相关业务部门工作。全年选派32名机关党员挂点16个社区,反向安排18名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到街道挂职锻炼,形成了上下贯通、双向融合的党建工作格局。在此基础上,联合开展"党建项目双评"活动,党员群众共同评议机关与社区共建项目23个,否决了4个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促进了资源合理配置。 三是构建"智慧党建"工作体系。投入230万元建设"党建云平台",实现了组织管理、教育培训、党员服务、考核评价等功能一体化。特别是开发了"组织生活直通车"模块,使流动党员可以通过视频方式参与组织生活,解决了41名因工作、出差无法参加现场活动的党员的组织生活参与问题。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党员学习、参与度、志愿服务等情况进行量化评估,形成"党员成长指数",实现了党员管理的精准化、科学化。 (三)作风建设重实效,推动机关服务提质增效 作风建设关系党的形象和群众满意度,我们聚焦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持续改进工作作风。 一是开展"一线工作法"实践活动。制定《街道干部一线工作规范》,要求党员干部每周至少有3天时间在一线工作。建立"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针对城市治理难点问题,由街道党组织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党员干部迅速响应。如针对辖区内"僵尸车"长期占用公共空间问题,街道牵头组织公安、城管、物业、社区等多方力量联合行动,仅用15天就清理违停车辆137辆,解决了困扰居民多年的顽疾。这种工作方法全年应用于23个城市治理难题,解决率达94%。 二是实施"党员责任区"承诺制。将街道辖区按功能划分为37个责任区,明确每个党员的责任范围和工作事项,实行"认领—承诺—公示—评价"机制。如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规划建设科党员认领了"居民意见收集与协调"责任区,主动走访368户居民,收集整理意见建议142条,促成了多项设计优化,使改造方案满意度从初始的67%提升至92%。这一制度激发了党员担当意识,全年共解决各类民生问题679件。 三是推行"阳光权力清单"制度。梳理街道各科室及机关党员的行政权力和服务事项,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在街道门户网站和服务大厅公开展示,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对权力运行实施全过程跟踪,建立"痕迹管理"系统,记录每个环节的决策过程和责任人,实现可追溯、可查询。这一措施使行政效率提升了23%,群众投诉同比下降41%,政务环境明显改善。 (四)干部队伍强引领,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 党员干部是基层治理的骨干力量,我们坚持以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为抓手,增强组织战斗力。 一是构建"精准育才"培养体系。摒弃"大水漫灌"式培训,建立党员干部能力素质画像库,实施分层分类培养。针对35岁以下年轻党员开展"数字治理"专项培训,对中层干部实施"综合协调能力"提升计划,对领导班子成员开展"战略思维"专题研修。全年组织各类精准培训38场,参训党员干部216人次,培训满意度达95%以上。特别是培训后的能力应用跟踪评估显示,85%的参训党员在实际工作中有明显提升。 二是完善"党员先锋指数"评价机制。设计包含政治表现、能力素质、工作业绩、廉洁自律、群众评价五个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月度动态评价。评价结果与绩效考核、评先评优、职务晋升等挂钩,形成鲜明的正向激励。如根据先锋指数表现,我们选拔了8名优秀党员担任街道重点项目负责人,其中5人在项目实施中表现突出,获得市级表彰。 三是建立"双向约谈"制度。改变传统单向谈话模式,建立支部书记与党员干部定期双向约谈机制。一方面,支部书记约谈党员干部,了解工作情况,解决实际困难;另一方面,党员干部也可以约谈支部书记,反映问题,提出建议。全年开展双向约谈93次,解决实际问题67个,收集合理化建议42条,有效畅通了组织与党员之间的沟通渠道,增强了组织凝聚力。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上级要求和群众期待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 (一)党建与业务融合仍有"两张皮"现象 虽然我们一直强调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科室和党员干部对党建工作认识不够,仍存在"工作忙、没时间抓党建"的思想,导致一些党建活动与实际工作脱节。特别是在重大项目推进过程中,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未能有效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工作优势。 (二)党员教育管理精准度不够 我们虽然建立了"党建云平台",但在运用大数据分析和精准服务方面仍有不足。一些学习培训活动仍带有"一刀切"色彩,未能充分考虑不同年龄、不同岗位党员的实际需求,导致教育效果打折扣。同时,对流动党员和离退休党员的管理服务不够精细,组织关怀不够到位。 (三)基层治理创新力度有待加强 在城市基层治理创新方面,我们的思路和方法还不够开阔,特别是在运用新技术、新媒体促进基层治理方面探索不足。对辖区内新业态、新群体的党建工作覆盖率不高,未能充分发挥这些群体在城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在整合社会资源、撬动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方面做得还不够。 三、2025年工作思路和举措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新形势新任务,2025年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 一是探索"多元治理共同体"建设。整合辖区党组织、社会组织、企业、居民等多元主体,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特别是加强对新就业群体、自由职业者等群体的党建覆盖,发挥其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 二是实施"数字赋能基层治理"工程。推进"智慧党建+智慧治理"平台建设,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基层治理科学化、精准化水平。计划建设"数字孪生社区"试点,实现社区治理可视化、智能化。 三是构建"项目化党建"运行机制。将党建工作具体化为一系列可操作、可评估的项目,实行项目负责制,确保每个党建项目都有明确目标、具体措施和评价标准,切实解决党建与业务"两张皮"问题。 (二)提升党员干部能力素质 一是实施"卓越干部成长计划"。针对不同层级、不同岗位党员干部的能力短板,量身定制培养方案,通过"导师带徒"、专题培训、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精准提升党员干部能力素质。 二是建立"干部能力实战训练场"。选取街道重点难点问题作为"实战课题",组织党员干部进行专题攻坚,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能力。计划开设"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室",鼓励党员干部大胆试错、勇于创新。 三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修订《街道党员干部考核评价办法》,突出实绩导向,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党员干部撑腰鼓劲。同时,严格落实"四责协同"机制,对不担当、不作为的党员干部严肃问责。 (三)增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一是优化组织设置,提升组织覆盖质量。根据城市社区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党组织设置,探索党建工作网格化管理新模式。计划在辖区商圈、楼宇、产业园区等区域设立党群服务站,实现党的工作有效覆盖。 二是创新组织生活方式,增强党组织吸引力和凝聚力。推行"菜单式"组织生活,由党员自主选择参与形式和内容。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开发沉浸式党性教育课程,使党的教育更加生动有效。 三是强化社区党组织服务功能,提升为民服务水平。深入推进"15分钟生活圈"建设,完善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布局,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计划在全街道推广"一键服务"智能应用,实现居民需求与党员服务的精准对接。 2025年是"十五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之年。我们将在上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直面挑战,勇于创新,以高质量党建引领街道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打造宜居宜业现代化城市贡献基层力量。 以上述职,请予评议。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