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坚定不移地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核心使命,严格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稳步推进各项关键任务。现就一季度意识形态工作情况,进行深度分析与研判,内容如下: 一、总体形势:稳固提升,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屏障 一季度以来,**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积极向好的整体态势,未发生任何重大意识形态事件。通过加强理论武装、深化阵地管理、创新宣传策略,干部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度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众心中深深扎根。具体表现为:理论学习覆盖面高达98.6%,党员干部人均撰写学习笔记超过2万字;舆情处置效率达到100%,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安全稳定;群众满意度调查显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认可度高达97.3%。 二、主要举措:多维并进,重塑意识形态工作新生态 (一)强化政治引领,稳固思想之基 领导带头,深化学习。**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率先垂范,开展专题学习4次,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及党的二十大报告等重要内容。创新实施“领导干部上讲台”机制,3名**领导深入分管领域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惠及党员干部超过2000人次。 分层教育,全面提升。成功举办“新时代意识形态专题研讨班”,组织**直单位负责人、村(社区)书记等120人参加集中培训。实施“青年理论学习提升工程”,成立15支青年宣讲团,开展“理论+文艺”微宣讲38场次,有效激发了青年群体的学习热情。 创新载体,拓宽宣传。打造“云课堂”线上学习平台,发布学习资料21期,累计点击量突破5万人次。在《日报》开设“思想之窗”专栏,发表理论文章12篇,其中《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路径》一文获得市级媒体广泛转载,扩大了理论宣传的影响力。 (二)聚焦风险防控,织密阵地网络 阵地管理标准化。制定并实施《**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办法》,建立“三审三校”制度,对**32个政务新媒体、15个文化场馆实施全方位动态监管。开展宗教活动场所专项检查6次,整改安全隐患9处,确保了宗教领域的和谐稳定。 舆情应对高效化。完善《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组建50人规模的网评员队伍,建立“30分钟响应、2小时处置、24小时反馈”的快速反应机制。一季度共监测舆情327条,妥善处理“某小区物业纠纷”“学校食品安全”等热点事件12起,有效防止了相关信息的次生传播。 网络空间清朗化。开展“清朗・行动”,清理虚假信息23条,关闭违规账号5个。积极培育“正能量”网络品牌,推送原创短视频45条,其中单条最高播放量达到120万次,营造了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 (三)深化价值引领,凝聚精神合力 文明创建显成效。持续推进“文明单位”动态管理,对28个**级以上文明单位进行复核,整改问题17个。开展“文明实践暖民心”活动,组织志愿服务126场次,惠及群众1.2万人次,有效提升了社会文明程度。 文化惠民润民心。成功举办“我们的节日・元宵”传统文化展演,吸引观众5000余人。建成“**书房”城市阅读空间3个,开展全民阅读活动21场,参与人数超过8000人,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典型培树树新风。评选出“**好人”10名,其中“信义老爹”张某某偿还儿子债务30万元的事迹被央视报道,传递了正能量。拍摄《榜样的力量》专题片,宣传优秀党员干部事迹,观看人数突破3万人次,激发了党员干部的奋斗热情。 (四)压实工作责任,完善长效机制 责任体系健全化。制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清单》,明确37个**直单位的职责,签订责任书32份。建立“双月调度”制度,召开专题会议2次,协调解决难点问题8个,确保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有序开展。 考核问责严格化。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体系,权重占比达到15%。对落实不力的2个单位进行严肃约谈,责令限期整改,增强了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 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组织意识形态业务培训4期,参训人员达500人次。实施“人才引进计划”,招录新闻传播学、网络安全等专业人才8名,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三、存在问题:精准剖析,明确短板与弱项 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理论武装尚存短板。个别单位理论学习形式单一,存在“以会代学、以干代学”的现象;青年群体理论学习参与度有待提高,部分非公企业党员覆盖率低于80%,影响了理论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阵地管理存在风险。少数政务新媒体更新不及时,出现了“僵尸账号”现象;网络舆情监测存在盲区,对短视频平台、网络直播等新兴阵地的监管能力不足,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潜在风险。 队伍专业化水平待提升。部分干部对意识形态领域复杂问题的研判能力欠缺,难以有效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基层宣传文化干部配备不足,专业人才缺口达30%,制约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深入开展。 文化供给与需求不匹配。文艺精品创作数量较少,本土特色文化挖掘不够深入;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偏低,平均使用率不足60%,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