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目标,三个活动,两个素养,一个中心 ——《可能性》评课稿 《可能性》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中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杨老师充分基于课标、教材和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规划,设定适切的教学目标,通过层次清晰而丰富的教学活动,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体现出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 《2022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中提出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具体达成四个目标: 1、能列举随机现象; 2、会描述定性表达; 3、能判断可能性的大小; 4、会预判,也就是根据数据做出判断。 在教学提示中,还特别指出要让学生感受数据的随机性,形成数据意识,发展推理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杨老师以有趣的“摸球游戏”为学习活动载体,设计了3次活动: 活动一:上课伊始,首先玩摸到红球者中奖的游戏,使学生感悟到:盒子里全是蓝球就不可能中奖;盒子里全是红球就一定能中奖,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 活动二:在盒子里放1个蓝球和1个红球,学生猜测可能有2种结果:可能摸到蓝球,也可能摸到红球)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活动三:引导学生体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这样巧妙地用3个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层层推进,营造出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学习中发现,发现中感悟,感悟中发展。 统计学是建立在数据基础上的,本质是通过数据进行推断,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为了让学生亲历统计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杨老师将活动三,分为3个层次,“组织摸球活动——收集摸球数据——分析摸球结果”,在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和交流中,一步步落脚到对数学本质的深度探寻,逐步丰实学生对可能性大小的数学感觉,使课堂充满浓浓的数学味。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随机事件的偶然性以及背后的统计规律性的理解,明白: 1、数据结果的不确定性,每次摸出球的颜色无法事先决定; 2、重复实验一定次数后,足够的数据中蕴含着规律; 3、讨论如果出现了“异常”情况,如何看待此问题,使学生体会“既蕴含着规律,又有例外”。 将数学知识植根于学生的经验之中,积淀可持续生长的力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即数据意识和推理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 所有的统计都是应用数学。杨老师设计了3次应用练习。 练习一是解读设计:从游戏的不公平到公平,学生需要利用可能性大小设计规则,从而学会应用; 练习二是解密辨析:从表象到本质,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并列出简单随机现象中的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从而学会推理;最后通过视频了解概率论的起源,渗透数学文化。 练习三是解释现象:生活中具有很多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学生需要用到可能、一定、不可能进行描述,从而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由浅入深,全面发展了学生思维,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3种变化,首先是颜色的变化,从一种到两种,再到三种;其次是数量的变化,从两个到五个,甚至更多;最后是操作的变化,开始探究是教师带着学生,电脑随机抽取个别学生摸球,中间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摸球,并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数据。可以说,有趣的活动,不断的刺激,连续的变化,激发了学生一次次深入的探究和逐渐深入的思考。 整节课学生意犹未尽,乐此不疲。通过3次活动、3个层次、3次应用、3种变化,实现了一个核心目标,那就是:学生充分的感受到随机现象,发展了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 最后向大家谈一谈整节课的感受。回顾杨老师的这节课,随机性、关联性、德育性、趣味性这四个特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经历摸球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据意识,感悟随机性。 2.巧设核心问题,引领深度学习发展关联性。 3.激发数学思维,落实必备品格,渗透德育性。 4.经历思维进阶, 学会概率眼光,享受趣味性。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